作品介绍
中文别名:田部赤蜻(因雄虫体色得名)
核心分类特征
形态鉴别:
雄虫:
体长约35mm,翅展65mm
胸部金属紫红色,腹部橙红色,翅基具琥珀色斑
后翅臀角呈锐角突出(区别于近似种T. aurora)
雌虫:
体色黄褐,腹部背中线具黑色纵纹
翅透明,翅痣红褐色
分类地位:
蜻蜓目(Odonata)蜻科(Libellulidae)
本亚种由日本昆虫学家田部久治于1985年命名
生态与行为
特性 描述
分布范围 日本特有种(本州中部至九州南部)
栖息环境 低山溪流(流速0.3-1.2m/s),幼虫附着于水下石块
婚飞行为 雄虫以8字形路线巡逻领地(每领地约5㎡)
捕食策略 空中悬停捕食(主要猎物:摇蚊、蜉蝣)
生活史与保护
幼虫期:
水生期1-2年,腹部具直肠鳃适应急流环境
终龄幼虫体长22mm,背刺发达
保护现状:
受胁因素:
溪流水泥化工程破坏幼虫栖息地
外来鱼种(如虹鳟)捕食幼虫
保护措施:
日本环境省:准濒危(NT)
熊本县开展"蜻蜓走廊"生态修复项目
与近似种区别
特征 田部黄蜻(T. c. tabei) 旭红蜻(T. aurora)
雄虫腹部 橙红色无黑斑 深红色带黑色环纹
翅基斑纹 琥珀色小斑 金黄色大斑
栖息水流 急流(>0.5m/s) 缓流(<0.3m/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