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中文别名:斑腿深山锹、赤脚锹形虫
核心分类特征
形态鉴别:
雄虫:
体长35-75mm(含大颚),大颚端部分叉呈鹿角状,内缘具3-4枚钝齿
腿节橙红色(关键特征),鞘翅黑褐具细密刻点
雌虫:
体长25-40mm,大颚短小呈钳状,腿节暗红色
前胸背板侧缘具金色绒毛带
亚种分化:
原名亚种(L. m. maculifemoratus):日本本州,大颚弯曲明显
台湾亚种(L. m. taiwanus):台湾特有,体型较小
生态与行为
特性 描述
分布范围 东亚(日本、中国东部、台湾),栖息海拔500-2,000m
幼虫生境 腐殖质丰富的朽木(偏好壳斗科树木),幼虫期2-3年
成虫活动 6-9月出现,夜行性,吸食栎树伤流液
争斗行为 雄虫用大颚夹击对手,但致死率低于大锹属(Dorcus)
特殊适应性
大颚力学:
空心结构减轻重量,抗弯强度达120MPa(相当于铝合金)
齿状结构可分散对手冲击力
共生关系:
幼虫肠道含纤维素分解菌(Enterococcus属),助力木质消化
与近似种区别
特征 深山锹甲(L. maculifemoratus) 中华深山锹(L. planeti)
腿节颜色 橙红色 黑褐色
大颚形态 端部分叉,内齿钝圆 端部单尖,内齿尖锐
鞘翅光泽 哑光 强光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