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腹园蛛
作品介绍
  基本信息 学名:Araneus ventricosus 别名:次蠹、蛛蝥、社公、网虫、扁蛛、园蛛、癞癞蛛、蛛蛛 分类地位:蛛形纲蜘蛛目园蛛科园蛛属 形态特征 体型:雌蛛体长 13-27 毫米,雄蛛体长 12-17 毫米。 颜色:通常为黑褐色或黑色,部分个体呈棕色、灰色等,颜色变化较多。 身体结构:背甲扁平,前后中眼位于头端正中圆丘状的突起上。螯肢黑褐色、粗壮,具多刺。步足粗壮,为黄褐色,具黑褐色轮纹。腹部近圆形且较大,肩部隆起,背面中央有清晰叶状斑带,生殖厣黑色,呈舌状体,纺锤形。 image 动物 大腹园蛛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:多栖息于屋檐下、庭院、树丛间以及农田、果园等地方,也常见于山区的树林和草地边缘。 食性:以昆虫为食,如蝗虫、蚊子、苍蝇、蛾类、蝶类等,是自然界中的 “灭虫能手”。 活动规律:大腹园蛛为夜行性动物,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,一般在傍晚开始布网,夜间待在网中心等待猎物,白天则隐藏在网旁的缝隙、树叶丛中或其他隐蔽场所。 织网行为:会编织大型的车轮状垂直圆网,网丝粗韧且富黏性,网上约有 15-20 条辐射线,10-15 条螺旋线,其网可连续使用数日,如有破损和污物则会加以清理和修补。 繁殖方式 交配:多在 7-8 月间性成熟并进行交配,交配时雄性会通过特定的动作和振动来吸引雌性注意,交配过程中雌性有时会吃掉雄性。 产卵:8 月底至 10 月下旬产卵,卵囊黄褐色、扁圆形,外包有一层较粗的棕色乱丝,内含 500-1000 粒卵,呈球形、黄褐色。卵囊通常产于树裂缝、岩石上以及居民点的屋檐、墙缝处。 分布范围:在中国分布广泛,包括北京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国际上分布于日本、俄罗斯、朝鲜。 与人类的关系 药用价值:大腹园蛛干燥全体、网或蜕壳均可入药,味苦,性寒,有毒,具有祛风、消肿、解毒、散结等功效。 生态价值:大量捕食害虫,对控制害虫种群数量、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潜在危害:一般情况下,大腹园蛛不会主动攻击人类,但当它感到威胁时可能会咬人,被咬后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、疼痛、瘙痒等症状,一般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消退。
0
0
63
维度教育资产库
维度教育资产库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~
评论(0
大腹园蛛
基本信息 学名:Araneus ventricosus 别名:次蠹、蛛蝥、社公、网虫、扁蛛、园蛛、癞癞蛛、蛛蛛 分类地位:蛛形纲蜘蛛目园蛛科园蛛属 形态特征 体型:雌蛛体长 13-27 毫米,雄蛛体长 12-17 毫米。 颜色:通常为黑褐色或黑色,部分个体呈棕色、灰色等,颜色变化较多。 身体结构:背甲扁平,前后中眼位于头端正中圆丘状的突起上。螯肢黑褐色、粗壮,具多刺。步足粗壮,为黄褐色,具黑褐色轮纹。腹部近圆形且较大,肩部隆起,背面中央有清晰叶状斑带,生殖厣黑色,呈舌状体,纺锤形。 image 动物 大腹园蛛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:多栖息于屋檐下、庭院、树丛间以及农田、果园等地方,也常见于山区的树林和草地边缘。 食性:以昆虫为食,如蝗虫、蚊子、苍蝇、蛾类、蝶类等,是自然界中的 “灭虫能手”。 活动规律:大腹园蛛为夜行性动物,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,一般在傍晚开始布网,夜间待在网中心等待猎物,白天则隐藏在网旁的缝隙、树叶丛中或其他隐蔽场所。 织网行为:会编织大型的车轮状垂直圆网,网丝粗韧且富黏性,网上约有 15-20 条辐射线,10-15 条螺旋线,其网可连续使用数日,如有破损和污物则会加以清理和修补。 繁殖方式 交配:多在 7-8 月间性成熟并进行交配,交配时雄性会通过特定的动作和振动来吸引雌性注意,交配过程中雌性有时会吃掉雄性。 产卵:8 月底至 10 月下旬产卵,卵囊黄褐色、扁圆形,外包有一层较粗的棕色乱丝,内含 500-1000 粒卵,呈球形、黄褐色。卵囊通常产于树裂缝、岩石上以及居民点的屋檐、墙缝处。 分布范围:在中国分布广泛,包括北京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国际上分布于日本、俄罗斯、朝鲜。 与人类的关系 药用价值:大腹园蛛干燥全体、网或蜕壳均可入药,味苦,性寒,有毒,具有祛风、消肿、解毒、散结等功效。 生态价值:大量捕食害虫,对控制害虫种群数量、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潜在危害:一般情况下,大腹园蛛不会主动攻击人类,但当它感到威胁时可能会咬人,被咬后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、疼痛、瘙痒等症状,一般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消退。
关闭详情
维度教育资产库
0
0
评论(0
关闭评论
发送
产品故事名
关闭产品故事
内容区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