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中文别名:水蕴草、伊乐藻(误称)、水族常春藤
核心分类特征
形态鉴别:
茎叶:
茎长50-300cm,节间短密(每节1-3cm),常呈丛生状
叶片4-6枚轮生,线形(1-4cm×2-4mm),叶缘具细锯齿
花果:
雌雄异株,花白色三瓣(浮水开放),雌花具长花柄
种子罕见,主要靠断枝繁殖
分类地位:
水鳖科(Hydrocharitaceae)水蕴草属
与伊乐藻(Elodea canadensis)易混淆,区别在于叶轮生数和锯齿
生态与入侵性
特性 描述
原生地 巴西南部、阿根廷(20世纪全球扩散)
入侵危害 堵塞航道(生长速10cm/天),降低水体溶氧(腐烂时COD>200mg/L)
有益用途 水族箱造景(吸收硝酸盐)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
繁殖能力 1cm断枝即可再生,生物量半年可增1000倍
管理措施
机械控制:
定期收割(留茬>50cm抑制再生)
水下割草机配合吸污船清运
生物防治:
中国引入水蕴草象甲(Bagous affinis)特异性取食
放养草鱼(日均食量≈体重30%)
与近似种区别
特征 巴西水蕴草(E. densa) 伊乐藻(Elodea canadensis)
叶片排列 4-6枚轮生 3枚轮生
叶缘 明显锯齿 全缘或微齿
茎节密度 每节1-3cm 每节5-10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