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约 17-22 毫米,宽 9-11.3 毫米,长椭圆形。初羽化成虫红棕色,后变红褐色或黑色,全身有淡蓝灰色粉状闪光薄层。触角 10 节,红褐色,前胸背板侧缘锐角状外突,刻点粗大且深,前缘密生黄褐色毛。
生活习性:在中国部分地区 1 年发生 1 代,如东北地区 2 年 1 代。多数以 3 龄幼虫在深层土中越冬,少数以成虫越冬。翌年 5 月初开始化蛹,5 月中旬为盛期,6 月初可见成虫,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上旬是产卵期,7 月中旬至 10 月为幼虫危害期,10 月中旬进入越冬期。成虫具有较强的选择适应能力,食性杂,食量大,有群集取食习性,且具有趋光性。
分布范围:主要分布于日本、朝鲜以及中国的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省。
危害特点: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,幼虫取食植物根系,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、枯黄甚至死亡,对农作物、花卉、苗木等造成严重危害。成虫则取食植物的叶片、花朵等,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观赏价值,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