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形态特征
体型体色:体长一般在 40-45mm 左右,体色多为黄褐色,整体及各脚都较为细长,与水中的竹竿相似。
头部特征:头部细小,复眼发达,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。
足部结构:镰刀状的前脚尖锐有力,非常发达,是其捕猎的 “武器”,用于抓捕猎物;中后足则较为细长,适合在水中行走和保持平衡。
呼吸管:腹部末端有细长的呼吸管,通过将呼吸管伸出水面,实现 “水下自由呼吸”。
image
动物 中华螳蝎蝽
生活习性
栖息环境:主要生活在淡水环境中,如池塘、湖泊、河流、沼泽等水域的底层石缝处或泥土中,喜欢栖息在水草丛间,借助水草的掩护进行捕食和躲避天敌。
食性特点:属肉食性昆虫,主要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小鱼、小虾、蝌蚪、孑孓等水中小动物,再以刺吸式口器吸食猎物的体液。
活动规律:成虫在河流、池塘、湖泊等水域的底层石缝处或泥土中过冬,翌年 3 月出蛰活动,5 月间交配并产卵于水生植物茎秆中,下旬若虫孵化。
分布范围: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河南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北京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在国外分布于朝鲜、日本、缅甸等国家。
生态作用:中华螳蝎蝽是蚊虫的天敌,可以有效控制蚊虫的数量,对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一定的作用,但有时也会捕食孵化不久的鱼苗,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