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中文别名:深山长尾蜻蜓、米尔内钩尾蜓
核心分类特征
形态鉴别:
体型:大型蜻蜓,体长65-75mm,腹部长且纤细(占体长3/4),翅展90-100mm
体色:
雄虫:胸部金属墨绿色,腹部第1-3节天蓝色,第4-10节黑色具荧光蓝斑
雌虫:整体黄绿色,腹部背中线具连续金色条纹
翅脉:前缘室具双排细胞(与近缘种关键区别)
分类地位:
蜻蜓目(Odonata)蜓科(Aeshnidae)长尾蜓属
种加词纪念英国昆虫学家John Milne,1880年首次在四川采集
生态与行为
特性 描述
分布范围 中国(四川、云南海拔1,500-2,500m)、缅甸北部
栖息环境 高山溪流(水温常<15℃),幼虫附着急流石缝
飞行特性 低速悬停(2-3m/s),可逆风定点(适应峡谷气流)
捕食行为 成虫专食蜂类(蜜蜂、熊蜂),幼虫捕食蜉蝣稚虫
生命史与保护
幼虫期:
水生期3-5年(低温代谢缓慢),腹部具直肠鳃锚定急流
终龄幼虫体长22mm,背刺发达
保护现状:
受胁因素:
水电站建设导致溪流片段化
气候变暖致分布区每年上移3-5m
保护等级:
中国《三有动物名录》
IUCN评估:近危(NT)
与近似种区别
特征 米尔内长尾蜓(P. milnei) 台湾长尾蜓(P. taiwana)
腹部色斑 雄虫第4-7节对称蓝斑 雄虫全腹黑色无斑
栖息水温 <18℃的冷水溪流 <25℃的常绿林溪流
翅痣颜色 红褐色 黑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