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外形特征
羽毛:体羽主要为白色,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,与其他色型的矛隼相比,白色的羽毛使其在雪地等环境中更具隐蔽性.
体型:属于中型猛禽,体长 50-63 厘米,体重 1.3-2.1 千克,雄性体型小于雌性.
喙与爪子:嘴铅灰色,嘴根部皮肤为黄褐色,脚和脚趾为暗黄褐色,爪为黑色.
分布范围
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、亚洲北部及北美洲北部,如格陵兰北部及加拿大东北部等地区,在冰岛主要是中间型个体居多,俄罗斯至西伯利亚偶有白色型个体出现.
生活习性
栖息环境:栖息于岩石海岸、开阔的岩石山地、沿海岛屿、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,其栖息地中要有较为陡峭的岩石用于繁殖.
食性:主要以各种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,尤其偏爱雷鸟,也会捕食水禽、雀形目鸟类、松鸡、野兔、鼠类等,在捕食时,它常在空中盘旋或停在高处观望,发现猎物后会急速俯冲而下进行捕捉.
生长繁殖
繁殖时间:多数在北极圈内繁殖,通常在每年的 5-7 月.
筑巢习性:不筑巢,常利用岩石突出部位的一小块平面为巢,也会选用毛脚鵟或渡鸦的旧巢,巢穴一般位于北极海岸和附近河谷悬崖岩石上,偶尔也会在北极苔原森林带的树上.
产卵孵化:每窝产卵 3-4 枚,卵为褐色或赭色,上面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。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,孵化工作主要由雌性承担,雄性偶尔参与,孵化期为 28-29 天,雏鸟晚成性,约 21 天后绒毛褪去,约 35 天羽毛长全,经过 46-49 天的巢期生活后才能离巢.
保护现状
2021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,等级为无危(LC),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、非法捕猎等因素,其生存仍面临一定威胁,在中国,矛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