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基本信息
生存年代:侏罗纪晚期.
生存地点:主要分布在北美洲.
命名由来:1877 年,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・查利斯・马什根据发现的部分化石建立了迷惑龙属。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 “ἀπάτη”(意为 “骗人、欺骗”)和 “σαῦρος”(意为 “蜥蜴”),合起来是 “骗人的蜥蜴”,因为迷惑龙化石中的人字形骨与其他恐龙不同,反而与著名的海生爬行动物沧龙相似.
形态特征
体型:成年迷惑龙体型巨大,平均体长 21-23 米,体重 16.4-22.4 吨,少数标本显示其最大长度比平均长度长 11-30%,体重可达约 33 吨。它的臀部高度约 4.5-6 米.
颈部和尾巴:颈部非常长,约占其身长的一半以上,共有 15-19 节颈椎,这使得它能够够到高处的树叶。尾巴也很长,约占其身长的一半,呈鞭状,可用于平衡身体和防御天敌.
头部:头部长而低矮,牙齿为钉状,适合于割裂和嚼碎植物。其鼻孔位于头顶,便于在水中或植被茂密的地方呼吸.
四肢:四肢粗壮有力,前肢略短于后肢,支撑着它庞大的身体。前肢有一个大爪,后肢的前三个脚趾拥有趾爪.
生活习性
食性:迷惑龙是植食性动物,主要以蕨类植物、针叶树、苏铁等植物为食。由于它们没有臼齿来磨碎植物纤维,可能会吞下胃石来帮助消化.
活动规律:它们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,并成群结队而行,化石脚印也表明它们有群体活动的习性。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和进食食物,以满足其巨大体型的能量需求.
化石发现
迷惑龙的化石最早发现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科罗拉多州,由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・查利斯・马什发现 。此后,在俄克拉何马州、犹他州、怀俄明州等地也有发现,这些化石为研究迷惑龙的形态、生活习性和进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