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绍
外形特征
体型:雪鸮是大型鸮类,雄鸟体长 54.0-59.0 厘米,体重 1000-1760 克;雌鸟体长 58.5-63.5 厘米,体重 1350-1950 克.
羽毛:雄鸟夏羽灰白色,冬羽通体白色,初级飞羽都具有横斑;雌鸟和雄鸟相似,但体型比雄鸟大且头部有褐色斑点,背有褐色或黑褐色横斑,腰部有成对褐色的斑点;幼鸟和雌鸟相似,且横斑更明显.
头部:头圆而小,面盘不显著,无耳羽簇,虹膜为金黄色,嘴为铅灰色或角褐色,爪基部为灰色,末端为黑色.
足部:跗跖表面覆盖绒羽到趾.
分布范围
世界分布:北美洲北部,欧亚大陆北部,包括美国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冰岛、中国、日本等国家.
中国分布:在中国分布在吉林、黑龙江、陕西等北部省区.
生活习性
栖息环境:通常栖息在海拔不到 300 米的北极冻土带和苔原地带、海岸、荒漠、沼泽和林缘旷野,也会出现在村庄和城市中心.
活动规律:主要在白天活动,尤其是黄昏和黎明,飞行从容快速,休息时多站在地上,也会在树上休息.
食性:肉食性动物,主要食物为旅鼠和雪兔,食物不足时也捕食啮齿动物和鸟类.
交流方式:利用视觉、听觉和触觉来交流和感知周围环境,鸣声尖锐,声似 “kee-kee-kee”.
生长繁殖
繁殖期:多为 “一夫一妻” 制,繁殖期在 5-9 月.
求偶行为:求偶的雄鸟会进行 “空中表演” 和 “地面表演”.
营巢:营巢于北极冻原带的苔原地上,通常利用地面的天然凹坑,或在草皮或裸露的地面上扒出一个浅坑,巢内几乎无巢材.
孵卵:通常每窝 3-11 枚,有时多至 16 枚,卵为白色,椭圆形,孵化期 32-34 天,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,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为雌鸟提供食物.
育雏:雏鸟晚成性,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雄鸟捕食并带回巢,雌鸟把食物撕成小块喂给雏鸟.
保护现状
保护级别:2015 年被列入中国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》近危(NT);2016 年被列入中国《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》近危(NT);2021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ver3.1 易危(VU);2021 年被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,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;2023 年被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附录 II.
致危因素:人类捕捉、栖息地退化、与交通工具碰撞、触电和渔具缠绕、气候变化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