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头伯劳
作品介绍
  外形特征 体型:中等大小,体长约 19-20 厘米左右. 羽毛: 雄性:额、头顶至后颈栗红色,背、肩、腰、尾上覆盖有灰褐色羽毛,羽缘棕色。眼先、眼周、耳羽黑色,形成宽阔的过眼黑纹,有白色眼上纹自鼻孔后方经眼上达于后头部。翅上覆羽黑褐色,第 4 枚以内的初级飞羽具有白色的基部,翅斑鲜明。颏、喉棕白色或白色,自喉以下转为棕色,具黑褐色波浪状细纹,腹中部至尾下羽为白色沾黄. 雌性:比雄性颜色稍浅,眼上纹为白色,窄且不明显,翅羽与雄鸟翅羽颜色相近,但不具有翅斑,下体更偏黄棕色. 幼鸟:与成鸟的显著区别是不具有白色眉纹,头顶、额部至上背部为棕栗色,背下部至尾上覆羽为栗色,整个上体都覆有黑褐色的横斑,下体污白色,自颏、喉至尾下覆羽有黑褐色鳞纹. 喙与脚:喙黑褐色,下嘴基部灰褐色,跗跖、趾、爪黑褐色.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,包括中国、俄罗斯乌苏里斯克(双城子)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等地,在中国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长江流域、东南沿海、台湾等地区.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,也出入于农田道边灌丛、河谷地带,还可见于果园或城镇公园. 食性:以螽蟖、蝇、蝗等鞘翅目、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,有时也捕食小鸟、蜥蜴和甲壳类动物等. 活动规律:为留鸟、夏候鸟。白天活动,清晨和傍晚更为活跃,常单独停栖于突出的枝头木桩、电线、围墙等高处观察周围环境,一旦发现猎物,便迅速扑抓. 繁殖方式 求偶:繁殖季为 5-7 月,雄性会通过鸣叫和展示等方式吸引雌性,确立领地. 筑巢:通常将巢址选在林缘、疏林灌丛和次生林中,巢多置于灌丛中或小树杈上,距地面高度 0.5-1.5 米。巢为杯状,由枯树枝、枯草等材料构成,内部铺垫细草茎和植物纤维. 产卵与孵化:每窝产卵 4-6 枚,卵椭圆形,灰色,被有深褐色斑点。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卵工作,孵卵期约为 14 天. 育幼:雏鸟晚成性,刚孵化出的雏鸟全身赤裸无羽,肉红色。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13-14 天后幼鸟便可离巢. 保护现状 2016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中,属无危物种(LC),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中的一员.
0
0
342
维度教育资产库
维度教育资产库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~
评论(0
牛头伯劳
外形特征 体型:中等大小,体长约 19-20 厘米左右. 羽毛: 雄性:额、头顶至后颈栗红色,背、肩、腰、尾上覆盖有灰褐色羽毛,羽缘棕色。眼先、眼周、耳羽黑色,形成宽阔的过眼黑纹,有白色眼上纹自鼻孔后方经眼上达于后头部。翅上覆羽黑褐色,第 4 枚以内的初级飞羽具有白色的基部,翅斑鲜明。颏、喉棕白色或白色,自喉以下转为棕色,具黑褐色波浪状细纹,腹中部至尾下羽为白色沾黄. 雌性:比雄性颜色稍浅,眼上纹为白色,窄且不明显,翅羽与雄鸟翅羽颜色相近,但不具有翅斑,下体更偏黄棕色. 幼鸟:与成鸟的显著区别是不具有白色眉纹,头顶、额部至上背部为棕栗色,背下部至尾上覆羽为栗色,整个上体都覆有黑褐色的横斑,下体污白色,自颏、喉至尾下覆羽有黑褐色鳞纹. 喙与脚:喙黑褐色,下嘴基部灰褐色,跗跖、趾、爪黑褐色.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,包括中国、俄罗斯乌苏里斯克(双城子)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等地,在中国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长江流域、东南沿海、台湾等地区.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,也出入于农田道边灌丛、河谷地带,还可见于果园或城镇公园. 食性:以螽蟖、蝇、蝗等鞘翅目、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,有时也捕食小鸟、蜥蜴和甲壳类动物等. 活动规律:为留鸟、夏候鸟。白天活动,清晨和傍晚更为活跃,常单独停栖于突出的枝头木桩、电线、围墙等高处观察周围环境,一旦发现猎物,便迅速扑抓. 繁殖方式 求偶:繁殖季为 5-7 月,雄性会通过鸣叫和展示等方式吸引雌性,确立领地. 筑巢:通常将巢址选在林缘、疏林灌丛和次生林中,巢多置于灌丛中或小树杈上,距地面高度 0.5-1.5 米。巢为杯状,由枯树枝、枯草等材料构成,内部铺垫细草茎和植物纤维. 产卵与孵化:每窝产卵 4-6 枚,卵椭圆形,灰色,被有深褐色斑点。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卵工作,孵卵期约为 14 天. 育幼:雏鸟晚成性,刚孵化出的雏鸟全身赤裸无羽,肉红色。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13-14 天后幼鸟便可离巢. 保护现状 2016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中,属无危物种(LC),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中的一员.
关闭详情
维度教育资产库
0
0
评论(0
关闭评论
发送
产品故事名
关闭产品故事
内容区域